2021.01.14
文/王雅雯 圖/陳冠宇
校友專訪─蔡慶輝校友
「其實到了大四我就已經決定要走新聞這個行業,」與ETtoday東森新聞雲共同創辦人暨恆禾藝創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蔡慶輝學長(水利系74級畢業)在訪談過程中提到為什麼讀理工科畢業卻會往文科的工作發展,學長不假思索地這樣回答。「退伍之後的第二天我就當了記者,那一年五個月之後我就開始跑財經新聞,一年十個月之後我就進了聯經報系,所以我三個目標都達到了」。
「我在高中畢業之後進大學,我的第一個目標就進合唱團,第二個目標就是當合唱團指揮,」談起在逢甲大學的生活,學長不諱言自己的重心其實不是本科系的學習而是課外活動的學習。「我必須要向我當年水利工程系的老師們說『對不起,我真的沒有好好唸書』因為我真正唸的是『合唱系』,這是我們逢甲合唱團最愛講的一句話。」說到在逢甲合唱團(學生社團)與社團夥伴一起度過的青春歲月,學長臉上滿滿笑意。「反正來講很愛唱歌,一天到晚唱歌,唱到現在都還有『逢友合唱團(校友社團)』繼續在唱。」學長回憶起大四那一年,擔任合唱團指揮,帶領約100名的團員參加在國父紀念館舉行的全國《大專盃》的合唱比賽,獲得了優等獎,「我覺得還蠻值得回味的,」學長輕輕的說道。
談到學長的第一份工作,從一開始的準備到考取職務再到公司就任,過程就像是短篇小說般精采,「其實我對新聞也一竅不通,因為我也不是唸新聞系的,我只知道,我每天看的報紙、每天看的雜誌,我覺得這是我可以做的事情,」學長對於新聞媒體產業的熱情可見一斑。「退伍的當天,我就帶著包包從高雄離開,搭了火車回到了竹南,沒有下車,我把我的行李丟到月台上給我二哥,然後我就一路到了台北。到台北第二天我就開始當記者,當記者當天晚上就去跑新聞。」學長特別提到其實自身在大四就已經決定朝新聞媒體產業發展,所以就跟班上同學蠻不一樣的(比較少在相聚),而在軍旅生活一年十個月之中則是不斷的督促、激勵自己多寫作、多看文章,在退伍前終於讓學長如願考取了新聞媒體的職務。而且到任當天晚上便開始跑新聞,隔天出刊學長寫的稿件便是頭版而且隻字未刪。
「在2000年的時候就離開了聯合晚報來做網路媒體,那時候就是ETtoday.com,」學長說在當了記者12年之後,總覺得自己的人生該有些調整,而且也認知到媒體的環境開始在轉變,所以毅然決然離開了自己最熟悉的紙本媒體領域,帶著團隊轉戰網路媒體,只是人算不如天算,這一個人生轉彎卻先碰上了一場全球性的災難--網路泡沫,「一開始我們踏進去的時候,立刻就網路泡沫,全球就網路泡沫。我們也一路苦撐了8年,」而這8年的沉潛也讓學長與團隊積攢了許多寶貴的網路媒體經營經驗,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進而看見了未來趨勢。
沉寂了一陣,2008年學長帶著團隊轉戰創辦NOWnews今日新聞,就在那時學長畫出了一個以社群經營為導向的新媒體模型「其實剛開始還看不到一個什麼樣大的契機。可能有一點點一點點的嗅到那個味道─社群」,除了社群之外這模型中還提到了現今網路經營最不可或缺的兩個元素分享與數據分析,「其實這個就是當時開始不同於大家的觀念是說新聞,事實上,你要擴散出去才能夠回的來,你才會有『流量』。」當今社會有著太多不同的資訊,可能包含新聞、知識、文學.....等等各式各樣、不同種類且來自不同領域的內容,而在學長所勾勒出的新媒體模型中有一個很大的重點便是「分眾的需求、分眾滿足」,在面對大量甚至是巨量的資訊而每個人接收時間有限的狀態之下,要如何用最有效率且最快速的方式去遞送訊息,就成了學長他們最基本的思維,「現在所謂的大數據分析就是這個觀念。」而後在2011年學長再次帶領團隊回到東森隨王令麟先生重新創辦ETtoday新聞雲,歷任總編輯、社長,導入了社群的觀念,開始了新型態媒體操作,而今粉絲總數超過2000萬,日均流量達1700萬,已是台灣第一大網路媒體。講到這些年媒體大的發展趨勢基本上都是依據著這個模型樣貌,學長有點驕傲的說「當時我只有這個觀念,但是我沒這個技術,如果當時我有這個技術,可能今天又更不一樣了」。
而在網路高度普及的現代社會,我們也請學長跟我們分享面對5G世代的來臨,他對於整個媒體的發展有什麼樣新的看法與見解,學長也不藏私的這樣分享未來會是一個「自媒體的世代」,因為當網路的速度越快,人們越發依賴網路,企業、品牌就需要更多窗口向不同的群體去傳遞資訊。「你看這幾年蓬勃發展,每一個部落客也好或Youtuber也好,真的是發揮自媒體發揮到一個極致。」學長更舉例跟我們說明,「一天DAU(日活躍用戶數)就是上千萬人的時候,我要怎麼去對他(用戶)講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定是用分眾的方式或者說由這些自媒體的角色來去擔任這個工作。」而且學長也不諱言,受到5G普及的加持,未來所看到的資訊與訊息將會更加的破碎化以及影像化。因為當傳輸的速度越來越快,影像化的程度也會越來越快。而學長也特別提醒在這樣一個更加片段而破碎的未來,要如何學著去運用它(5G所帶來的改變)就變成了一個關鍵。
「跨領域這件事情,在我們那個年代,應該就是反正就是你書念不好,去做別的。」開始講到「跨領域」這件事的時候,學長便是這樣劈頭就是這麼冷不防的一句,「但是跨領域你就必須要有跨領域的自我認知跟準備,所以我前面也提到,我並不是說我突然找到我要當記者,而是我早就知道我適合當記者,我也想當記者,我想從事新聞媒體這個工作,所以我很早就開始做準備。」學長真的是非常語重心長的說出了這一段話,而且還特別勉勵學弟妹多嘗試、多操作,只要是自己覺得對的方向,那就要勇往直前,「其實做錯了也不會怎麼樣,」學長這麼說著,因為每個產業、工作並不是都只能有一種模版,所以學長特別勉勵學弟妹要有開放的心,去接受很多不同的挑戰或機會而不是限縮在「我只能做這個」。
而在訪談的最後,問起了學長為什麼會想在要退休的年紀投身藝術策展工作(恆禾藝創),「那我想,開始面對未來老年生活總要做點有趣自己喜歡的事情嘛!那剛好碰到我有好的朋友跟我自己的內人都在藝術這一塊都很投入」,這個領域對學長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體驗,「其實並不輕鬆,畢竟這把年紀了。可能還要爬樓梯(梯子)上去調燈,可能還要去釘木箱子可能要幹嘛的。」但學長還有個一件就算是賠錢也要做到的事,那就是推動美感教育向下紮根這件事。可能是基於對美的追求以及對家鄉(新竹)的愛護,讓學長對於美感教育有著深深的執念,「特別是這個都市(新竹),我們覺得,美感教育是我們必須要去向下紮根的一件很重要事情,其實這就是一個企業社會責任我們不斷在付出的,那些都不賺錢的。」學長提到每每只要公司策展,他都會特別去拜訪鄰近的學校校長與老師,帶小朋友免費來看展,為的就是透過實際的體驗去感受到美、建立對美的認知,進而做到美感教育向下紮根,而這樣的精神與堅持也是令我們感到佩服的。